我相信,每个人都肩负自己的使命来到人间。李兄海生的使命定属于“竹胎漆器”。可惜我还说不清楚具体是什么——或许此时的他也未必很清楚,毕竟一个人无法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
就像他在“永春漆篮”之乡——仙夹山中的那座重重大门幽闭的小楼里隐居六年后,他做出了一座外冷内热的竹胎漆器《传承·家》:高1.32米、宽0.66米,外以深蓝为体,内以大红为心——雅致得醉人。
“这是闽南传统家园,上有轻盈燕尾脊、下有卵石型墙基,屋脊下的红檐尖挂着一椭形水滴——这水滴是活的,它是雨天时民居屋檐上挂着的雨水,也是一家一户用于生聚的钱水,更是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的甘霖。”留着山羊胡子的中年汉子李海生说起他正在打磨的作品,眼里满是孩童般的兴奋,“垂滴而下的水滴铺在九层漆盒的盖子上,顺流而下,汇聚四方田园。”
我懂了,这是李兄的理想家园:有厝、有田、有钱。——人们衣食无忧地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而作品的核心——九层漆盒里不正藏着他对传统、对创新与对生活、对艺术的思考吗?
首层以传统的“竹篮可打水”的全封闭式漆篮为基底。这是他继承千载“永春漆篮”技艺的呈现。
同样是传统封闭式的第二层,不再是篮的样子,是盒。漆盒也是传统款式,但篮、盒叠加却是少见。这是海生致敬传统技法的心意。
到第三层则采用非传统的环形开窗式漆盒。它呈现创作者的审美追求,内呼外应,虚实结合。
第四层回到传统封闭式,表达稳健、实用,它是作品的本意之一。
中心层第五层呈环形开窗状,是“心之所在,兼容并包”的胸怀。
第六层位于心尖之上,珍藏秘密的地方,轻易不示人,故密封状。
而叠层漆盒的眼睛在第七层的位置,张开眼看世界,是“永春漆篮”的迫切需要,也是创作者的自我要求。
正如人类的眼睛之上是额头,为的是看得清世界又静得下心灵。因此,第八层这个封闭空间是修炼场也是静心地。
顶层是第九层,以九为尊,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也是人心向“久”的寓意;当然放在这漆盒上,更添了一层海生自己的期盼:守正笃实,久久为功!让以漆篮为代表的“竹胎漆器技艺”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
层层叠叠间,我看到了李兄海生对生活的思考、对技艺的追求。可喜的是,科班出身的他恰好有高远的想象力与坚实的创作力可以支撑自己的思考与追求。
从材料上看,这件“家园”与绝大多数漆篮不无不同,不外寻常竹子、大漆,只多加了一点蛋壳。
竹子的高洁秉性、生生不息与超强的可塑性,使得海生对之情有独钟,加上自小就对大漆的自然生命力与变幻无穷的光泽着迷,海生选择将半生闯荡江湖的感悟与一身本领施展于故土的“永春漆篮”上,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而在漆器上用蛋壳作为主要装饰物,则是锦上添花之选,“蛋壳色温含蓄,与霸道的大漆搭配,总能在作品中碰撞出非凡的效果。”李兄自然不缺专业审美素养,但寻常蛋壳的点睛之功或也出其意外。
如今,历时一年有余,以粗硬的毛竹、雷竹为骨架,以柔韧的贵竹、凤尾竹为肌理,运用大漆工艺,经150多道工序精雕细琢的《传承·家》即将完工!
“用什么样的底座来安放这个‘家’呢?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给了我灵感。”海生说,就像“家园”的创作灵感来自福建土楼一样,那一刻的感觉就是“对了”!——黑色正方形阶梯式木质基座上,“随意”落着三片模样不同的银杏叶,无意间,它们调动了空间、延绵了时间。
在静谧鲜活的时空里,有一座美好的家园……